□ 孙家宽
一项在中国海盐历史上曾经很耳熟能详的古老生产技艺,现在逐渐淡出视野,在人们眼里,变得很陌生,这项技艺就是淮盐晒制技艺。作为“港城记忆”,“淮盐晒制技艺”是市级非遗保护项目,作为“国家记忆”,又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
史上的淮盐,为国家、为民生做出过辉煌的贡献。作为古远年代华夏的国宝,它不但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一个王朝经济立国的根基。在古代,谁拥有淮盐,谁就有了富国强兵的巨大资本。战国的管仲,靠“官山海之利”,让小小的齐国一跃成为“春秋五霸”的霸主;汉代的吴王刘濞,因为开了“煮海为盐”的先河,将时为诸侯的吴国,打造成了富可敌汉室的王国。淮盐很了不起而鲜为人知的一个历史贡献案例是:明朝是淮盐的鼎盛时期,朝廷修建长城所花费的一半钱财,都从淮盐来。《元史》说:“国家经费,盐利居十之八,而淮盐独当天下之半”。淮盐为什么能做出这么惊人的贡献,靠的就是独步天下的淮盐晒制技艺。
以“煮海熬波”为特征的淮盐晒制技艺,是一种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做起来十分复杂的工艺。与一般被称为技艺的工艺流程相比,制作淮盐的生产工序远比它们要多得多,多到从取海水到晒成盐有上百个步骤和环节,这一点为世间凡被列入《天工开物》的技艺所罕有。由明代大学士陈椿绘制,并载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的《熬波图》,就是海盐生产的原形缩微本,其中用54张图勾划了制盐的工艺环节,其实陈椿的图样只是主要的工艺粗图,还有许多工艺细节完全没有画出来。
从科技进步的角度看来,淮盐生产技艺足称古久时代的高科技,大致分为六个时期,即夙沙氏小罐式煮海为盐;汉武帝成规模煮海制盐;宋代煎盐成熟时期;明代板浦盐民丁永初创盐池晒盐,后由朝廷重臣徐光启推广的“淮北晒盐”;上世纪50—60年代的以“塑苫结晶”为特色的淮盐生产工艺“56字诀”,是淮盐晒制技艺的核心工艺和定型样本。定型后的技艺虽然也走着修滩、制卤、结晶和收盐的工艺路线图,但生产模式和科技水平有了划时代的提高,“划时代”的意义就在于:淮盐生产几千年都怕雨,完全靠天产盐。而“塑苫结晶”能做到逢下雨把盐池苫盖起来,把盐护住,这就彻底改变了产盐靠天吃饭的历史,有史以来实现稳产高产。盐场人把塑苫结晶的要点概括提炼为56个字,即“塑布苫盖、常年结晶、做盐池板、长活茬盐、清卤飘花、加卤串联、卤深三十、环境文明、斩头去尾、抓好中段、薄卤输洗、分开细盐、专产专运、堆存半年”,“56字诀”的由来,就在于此。到本世纪初,又发明了矿卤日晒制盐新技术,这种技术是把高浓度的矿卤和古典海盐生产工艺相嫁接,用只要占原来产盐面积的五分之一,就可产出等同的盐,实现了精益生产。可以说,淮盐晒制技艺这幅长卷,是用一代又一代盐场工匠的手拼接而成,它的蔚为壮观的熬波图,是由一代又一代工匠的心血浇铸而生。工艺在上,匠心托底;工艺为表,匠心涵育;工艺精细,匠心精益;工匠璀璨,匠心辉煌;工艺从苦熬来,匠心从磨砺起;工艺是先民智慧的结晶,匠心是不同时代盐场人的初心。
不忘初心,就必须做好淮盐晒制核心技艺的薪传,这是星空(中国)新一代盐场工匠的担当和责任。试想,如果这项淮盐生产的顶级技艺在星空(中国)这一代手上失传,从此不能“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星空(中国)将如何面对先人的垂询,如何面对国家的垂望?淮盐的新一代工匠,不论是否被政府认定为具备资格的传承人,都要自觉做淮盐核心技艺的群体传承者,淮盐文化的播火者。在我看来,要做好淮盐晒制技艺的传承,要从五个方面实实在在做起。一是与弘扬“山海文化”同俦同步,在港城广泛宣传以淮盐晒制技艺为核心的淮盐文化,特别是要让大中小学校,都变成传承淮盐文化的载体和博览园。二是推进淮盐的生产性保护,通过经营性开发生产,让晒制技艺得到完整再现,从而鲜活生动地活在当下。三是要做好核心技艺的“活态传承”,这主要是指培育技艺的传承人。就目前通行的做法,师承是一种有效办法,而鉴于淮盐晒制群体性传承的特点,集中培训和岗位代培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可以确保传承工艺后继有人。四是要在新一代盐场人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崇尚爱岗敬业,培育“工匠精神”。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匠心独具,守成创新;甘于奉献,一专多能,把传承淮盐技艺看作自己最大的光荣。五是把淮盐晒制技艺当作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来挖掘整理,做成像“舌尖上的中国”那样别具淮盐风味的文化,让淮盐晒制技艺长久地植入百姓记忆,飘香千里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