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在位于灌云县东北角的灌西盐场,一名盐工正开着电动履带扒盐机在盐池里扒盐。这一天,盐场人简称“秋扒”的秋季扒盐已近尾声。不远处,7000吨盐堆成的盐廪像一座小雪山,那是盐工们一星期的劳动成果。
“两淮盐,天下咸。”诞生于黄海之滨的淮北盐场,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海盐场之一,见诸文字记载的有两千多年历史。在东方海盐文化的孕育中,无不映射淮盐的深长投影。煮海为盐,逐海而迁,千年淮盐,一直在变动。如今的淮北盐场东临浩瀚的太平洋,西倚亚欧大陆桥,腹地广阔,下辖八大制盐场,地跨连云港、盐城两市,灌西盐场即是八大盐场之一。
一百多年前,两江总督兼盐政大臣端方,集钱10万吊,在淮北埒子口苇荡左营铺滩40份,开创了灌西盐场前身济南盐场。从此,苏北大地上崛起了一个具有百年建场历史的老牌制盐企业。随着近年来连云港临海产业开发,大部分盐田已转为工业基地。2009年2月,灌西盐场与江苏省盐业公司合作开发淮安盐矿和建设输卤管道,总投资2 亿元的矿卤日晒制盐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在原有盐田基础上改造高产日晒盐池,滩晒淮安盐矿的卤水。如今,灌西盐场用原来1/20的盐田面积,年产原盐60多万吨,产盐量是原来高产期的2倍多,年产值近2亿元,实现利润近千万元,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其中日晒制盐新河分公司有200多亩盐滩,仍然取海水制卤,年产海盐5万吨,专门作为食用盐的原料。
“今天这个盐池,正好扒的海盐。海盐是星空(中国)千年的传承,星空(中国)每年保留了5万吨海盐。海盐吃起来香,因为它氯化钠含量在96%左右,剩下的都是微量元素,尤其是含镁量比较高。这5万吨海盐,卖价并不比矿盐高,但这是星空(中国)淮盐的根。星空(中国)对海盐有感情、有需要,所以仍然保留它。”日晒制盐新河分公司经理安树林,作为省劳模,他带领盐工们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在淮盐生产上创造了很多成果。轻型自吸式电动履带扒盐机、半自动式管道架、电动活碴器、唐三零“油改电”、循环缆、机械式破碴耙、自动解绳器……正是这些听起来晦涩难懂的专有名词,极大地减轻了盐工们的劳动量。创新,在千年淮盐的生产中,起到了减少劳动强度、提升盐质量的作用。千年淮盐,体现了极大的发展韧性。
盐场人一直走在创新的路上。清代到民国的海盐创新模式八卦滩,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逐渐被改造为大型对口滩。20世纪60年代,淮北盐业科技工作者又创新了一项新工艺——塑料薄膜苫盖结晶池,简称塑苫池。塑苫池就是在产盐的结晶池上苫盖一块宽大的塑料布,并在结晶池堰上安装一套收放自如的机械装置,雨前舒展,雨后收拢。这项技术的试验成功,是海盐生产工艺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它对江苏盐区在多雨气候条件下争取原盐的高产、稳产、优质起了重要作用。现今,这项技术仍在使用。近年来,灌西盐场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每年投入20万元作为科技创新激励基金,已全部实现盐业机械化。从人工扒盐到机械带卤扒盐再到电动履带扒盐,每台扒盐机组用工从原来的36人降到12人,灌西盐场实现了盐业生产技艺上的一次次变革。
扒盐现场,指挥生产的程龙是土生土长的“盐三代”,爸爸和爷爷都是老盐场人。“和盐场打交道,心里才踏实。”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了几年,程龙最终还是决定回到盐场工作。程龙说,纯手工扒盐的年代,盐工们都很辛苦——春季,盐工们迎来“大忙”。他们需要防“地漏”,用石拱、压割机把池底压实,防止卤水渗透下去。紧接着,就要忙春季扒盐。夏季,盐工们需要防“天漏”,提前将卤水放进土塘,避免降雨将卤水稀释。秋季,盐工们开始手工扒盐,用扁担挑卤水,用小推车把晒好的盐一车车推到船上运走。冬季,盐工们需要对沟道、池埝、土塘进行修复,为来年春天做准备。一年四季,循环往复,盐场人辛勤劳作。
2012年,刚到盐场工作时,程龙跟着师傅安树林学习破碴、活碴、扒盐等。长年累月的风吹日晒,程龙早已没有8年前的白净肤色,取而代之的是黝黑的皮肤和成熟的工作经验,他现在已经是日晒制盐埒南分公司经理。“刚做到管理岗位时,正赶上秋扒,我带班一个扒盐机组。白天黑夜都要站在盐池格子里,检查是否有烂泥进入机器。如果烂泥通过输卤管道运送到盐廪上,会形成黑盐。”那时候,程龙每晚至少要待在盐池里3个小时,持续一个多月。“每当看到盐廪上堆积的洁白如雪的盐,我就会觉得一切都值得。”前几年,程龙又在市区买了一套房子。现在,他家已经有两套房子、一辆车。程龙家的变化只是盐工生活的一个缩影。
盐场人不断创新,不仅让淮盐生产写下了新篇章,也从根本上提高了盐工们的生活质量。从前,他们住在盐格子旁边,几户人家称为一个“单元”,生活封闭而清苦,现在他们基本都搬到城镇集中居住。傍晚时分,夕阳倒映在盐池中,水天一色,美不胜收。这里就是连云港的“天空之镜”。盐场人用他们自己的勤劳、智慧、拼搏走进了小康生活。
本版撰稿 胡阳梅 程长春
摄影 杨洪斌 陈志豪
本报通讯员 张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