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星空(中国)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秋 蕴 五 色

发布时间:2023-09-15 阅读量:

      偶尔晨起,踱步于仿若在一夜之间悄然潜入的初秋,移步易景,一物一境,深切感受着独属于秋的那份气息。尽管晨曦中还存有未销尽的丝丝暑气,但那淡淡的料峭之凉,仍是让人身心有些许的惬然。
  极目远眺,山若横黛,水似薄霭,虚实交融间,沉稳之山化作渺逸之影,显于粼粼波光,现实与幻影相映成趣,让人顿然之间感悟唐人诗句“苍岛孤生白浪中,倚天高塔势翻空”的寓精妙于平实的妙笔之趣。更有宽阔水域处,蓝天落于水底,浟湙潋滟,浮天无岸。尽管遗憾无法于晨时观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的传世美景,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致却倾入眼眸。一时之间,竟然无法辨别是天光融入了水,还是水景映照了天,在这天地交错的亦虚亦幻之中,博大的万物,玄妙的天地,均完美的包容于一洼清水之中,让我更加敬慕“水利万物而不争”的上善之品和浸润之德。
  收目近观,河岸边的几丛芦苇临水而生,梢头芦花随风摇曳,仿如遗世独立、负手御风的仙子,飘然超乎物外,映衬的周围之景也变得雅致许多,也让我更加倾慕诗人于诗句“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中展现的奇妙视角。或许正是这本应焚于灶台之下,铺于茅顶之上的平淡无奇俗物中所蕴藏的非凡韵味,才能激发古人的灵感,方会在《诗经》的《国风·秦风·蒹葭》中吟唱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古韵之美,更描绘出让人钟情千年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期盼之境,也才会有白居易的“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我无法知其所思为何,或是家国的情怀,或是身世的凄苦,或是别乡的离愁,但我实实在在品读到芦苇在盐河边、滩野中生发的顽强和对苅草为屋而居、燃芦煮海为盐的“炼海人”的无言付出。
  缓步前行,垂目而视,小径上的寥寥落叶更加佐证了秋的到来。习惯性抬头向上望去,恰有一片黄叶缓缓飘落,突然间,童心骤起,抬手想抓住,可落叶仿似更加钟爱大地,轻缓的绕过指尖,落入地面的落叶之中。就在这一瞬间,我似乎有了一种新的感悟。叶落而下,决不是大树的舍弃,而是落叶的自我放逐,是为了让树木储备更多能量,以应对即将到来的酷冷寒冬。落叶坠入泥土,更加不是结束,而是在大地中灭失自我,转化为滋养,在生命的轮回中,涅槃新的未来。这一刻的黄,决不是破败之色,反而远胜雏菊的冷艳,超乎文心兰的旖旎,更似稻谷的成熟,它在最美之时,在荣披尊宠之色一刻,以生与灭诠释生命循环往复的永恒哲理。
  透过路边树木,欣喜发现一颗小枫树悄掩其后,尽管是孤零零的一棵,且有着似乎难经夜露晨霜侵扰的纤软,但那份“胜于二月花”的红,反而让人觉得它是那么的娇艳和傲然。我记得诗人多将枫叶与暮色相联,无论是白居易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还是鱼玄机的“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亦复是张志和的“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尽管意境凄美、辞藻华彩,但多透露出迟暮、凋零和苍凉之感,或是伤秋,或是伤已,不禁让人心绪怅然。此刻,我倒更喜伟人写秋景的词句,读“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时,可见磅礴气势,读“战地黄花分外香”时,让人胸襟开阔,读“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时,更让人感悟,岁月征途中,最需留意的不是哪一时得失,而是面对一切的心境和一路走来的过程。总之,这一刻,莫道江南的绿肥红瘦,不言北方的大漠孤烟,中华大地秋景各异,意象万千,壮美无比!不若借眼前小景,思层林尽染,道一句“天凉,好个秋!”
  行笔至此,按上方以水指玄色、以芦花指白色、以落叶指黄色、以枫叶指红色的规律,结合“金、水、木、火、土”的五行之理,此处应当着墨于青色,可我左思右想,青色与秋的直接联系似乎生硬。其实,无论简约之秀、绮丽之妍,还是景与思交融的玄韵,或许秋季色彩的斑斓和缤纷绝不是五色所能囊括。许是亘古越今以来,国人素来喜用“五”泛指众多的习惯影响了我,如农人喜用“稻、黍、稷、麦、菽”的“五谷”指代孕养苍生的希望,如乐师擅以“宫、商、角、徵、羽”的“五音”纷呈雅音俗乐的异彩,禅宗更用“色、受、想、行、识”的“五蕴”泛指业障芸芸众生的一切苦厄。我想此时的“青”当是一种内心的期希之色,或是盎然绿意,象征勃勃生机的春;或是湛湛蓝天,象征雨后初晴的夏;或是肃杀玄色,象征孕生于灭的冬。
  根据易理,奇数为阳,中正是吉亨爻位,“五”既代表阳又位居中正,与传统文化的“守中致和”思想十分契合,更加符合儒学之道的中庸精神。秋亦如此,具有五行之性,包含四季之德,深蕴中庸之道,涵养包容之心,今以五色呈现,又不迷君子之目,正应《易经》同人卦的《彖传》所云:“文明以健,中正以应,君子正也,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