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星空(中国) 企业文化 工投文苑

一种“固执”的淮盐文化标签——读《淮北盐民习俗》

发布时间:2021-02-24 阅读量:

□  李正冬

    我一直认为,一个地方大众习俗的形成过程,是与那个地域及场景的恒久性,乃至风物遗存、劳动生产、世家民风、人物习性、生活方式、人文脉络、本土语言、宗教信仰等,皆有着密不可分关联度的,也是一代又一代人,怀着希望,寻着梦想,筚路蓝缕,辛勤耕耘,不屈不挠,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智慧结晶,也可以说是碎片化文脉的沉淀和继续的叠加。事实上,习俗就是一种固执的文化标签。近期有机会拜读了市淮盐文化研究会和市民俗学会联合编著出版的《淮北盐民习俗》一书,就给我留下了这样的深刻印象,而且深深地吸引并勾连着我那多情的思绪。

    节前,当友人向我赠送一本有着32万字内容、1000余幅珍贵图片,沉甸甸的厚重感、形式感十足的《淮北盐民习俗》读本时,一种兴奋、激昂、豪迈、骄傲的心情油然而生,仿佛我的心境随着油墨书香的韵味,顿时而神采飞扬起来,亦给盐乡以及熟悉原淮北盐场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食粮。无疑,这也是造福盐乡人民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工程。

    时光把年轮推向久远,时光的流水也沉积下许许多多难忘的记忆,淮北盐场盐民习俗就是在这浩如烟海般的岁月里、日积月累中磨砺出名目繁多的公序良俗的。

    早期的淮北盐场,地处江苏沿海区域,其狭窄的海岸线足足有几百公里之长,八大盐场字排开,跨越了连云港、盐城等区域。这一地带海岸自打露出滩涂以来,就陆陆续续有灶民前来在此煮海为盐,扩充盐田,繁衍后代,生生不息。从汉唐至明清,淮盐盐课都是历朝历代国家财赋的重要来源。清代道光年间,著名的淮北盐政改革家陶澍曾经说过:东南财赋,淮盐最大;天下盐务,淮盐最重。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盐业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直到今天淮盐久负盛名。可以说,淮盐开创了人类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奇迹。不仅如此,在两千多年不断演化、变革的过程中,淮盐还以其海纳百川的胸襟哺育出浓郁的地方民俗风情,一直为人民大众薪火相传、津津乐道。

    说实话,我也是盐乡人,青少年时代是在盐场渡过的。虽说那是近五十年前的事,但我清晰地记得,尽管家乡所处一隅,然而淮北盐场区域连片,业态相通,情理交融;加之这些年来一直游走在故乡,曾聆听过前辈们叙述盐乡历史演义,目睹过劳动生产流程、工具使用方法、资本积累形式、人们生活习惯、盐民文化习性等等。一言以蔽之:淮北盐场亘古至今,源远流长,所孕育着绚丽多彩的盐民习俗,可谓是琳琅满目,不知凡几。

    在我看来,就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而言,不论是对待民俗也好,还是对待乡愁也罢,不因为地缘的变化,或是事过境迁,或是其他因素,就放弃某一项文化层面的建设与打造。恰恰相反,近些年,由早时的盐业管理部门调整、更名后的市工业投资星空平台领导,不仅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工作,而且还不惜人力、财力,组织文史、文字方面的专家学者,耗费多时,创作和编著了《淮北盐民习俗》一书,把恒久以来散落于文件、资料、史书、传说、史书、场志民俗中,有的寄存在文人创作的作品里,无论是哪一种形态的,都被一群有心人收集、囊括到近500页厚的书中来。可见,这一挖掘、求索、整理、归类性的“保护”,不仅是为了集中展示,而且这一做法的本身就是一大集约式的文化传承,其颇有担当作为的精神,着实令我等钦佩不已。

    细细读来,全书用了八大章节,条分缕析,分别把制盐业有史以来与这行当有关的自然条件、气象因素、生产业态、劳作程式、各类工具、人文状况、民间习惯、语言表达、盐乡趣事以及众多的文化图景等,均一一网罗入列,并作了详明而真实的解读,还配置了大量图片作为佐证,使之产生图文并茂的视觉效果。在此框架之下,还统领了各种类别,既遵从了习俗体例的通用性,又很好地包容了地方民俗的丰富性,使其赋予尘封已久的往事以更高的温度和厚度。

    按一般人来理解,地方性习俗,特别是一个以生产原盐为主的行业习俗,肯定会受到其自身业务范围的局限,而导致民俗的内涵体量骤降,或是凡例不足等。可淮北盐场却与众不同。首先是淮盐这一层面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具有广袤的地域特色,辐射范围广泛;其次是盐业乃国计民生之必须,历朝历代一直视原盐为支柱产业,也是税赋的主要来源渠道;况且早期各阶层社会对食盐管控较严,实质上都在行使政府或权力机关的职能;加上盐业的产与销涉及面很广,甚而波及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等,可以说是盘根错节,用名目繁多、连锦不断来形容盐民习俗之丰硕一点都不为过。

    具体来讲吧,其实淮北盐民习俗在长期形成、累积过程中,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受到丰厚的滋养和根植于文化沃土之中。也就是说,她的培育方式方法已不限于分内分外,只要是有利于本行业创新、巩固和发展的,尤其是带有普遍可操作性,或是能被人们普遍接受并应用的,或是能口口相传的,哪怕是有触类旁通、启迪心智的,皆可被拿来兼容,直至为我所用。譬如说:在书中生产习俗社会习俗两章节当中,就把盐业分级管理、生产环节,包括场务、运务、销务、税务、缉务,以及社会责任人的称呼,如盐民、垣商、掌管与帮禀、运商、船民、盐枭、盐官、盐警等,都编成了“凡例”。如某项事务的来龙去脉,包括“怎么做”、“做什么”、“为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均作了一一交待,由此及彼,深入浅出,让读者阅读时一目了然、一清二楚。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在长期的生产、劳作的实践中,盐民们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然后经过反复实验,得出可靠依据,再推广、沿袭,直到永远。在盐民习俗中,共性的事理特别多,如纳潮,提取海水,接着炼卤,等达到结晶度数,到产盐及销售,这一过程,与当下的工业化生产,都有着异曲同工之效果。再比如:盐民们和格子,与农民们和稻田;盐民们用石磙压盐池,与农民们赶牛压谷场;盐民产盐用刮板,农民晒粮用耥板;盐民保存原盐叫苫廪,农民保管粮食叫屯集等,如是说来,盐民习俗与农民习俗有所相同,有所不同;相同的是做法“八九不离十”,不同的是盐民生产原盐,农民生产粮食。诸如此类,在《淮北盐民习俗》书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从而增加了盐业民俗的知识性、趣味性。

    说到淮盐民俗,不得不提到文化习俗,在这一范畴内涵盖了民间文学、曲艺、音乐、戏剧、舞蹈、游艺、传说、民谣、方言、谚语、歇后语等。以清朝年间到八十年代中叶,在淮北盐场民间所流行的工鼓锣(说书、讲古) 为例,每当闲暇或是夏季夜晩纳凉之时,工鼓锣艺人拿着锣鼓等家伙,坐在一场地中间,就听一阵密集的锣鼓声音,不一会儿就吸引着四周盐工及家属们前来听书;其大体内容以现代题材和战争题材为主,说书人擅长用边敲锣边说边唱的形式,唱腔一般是以海赣沭灌一带地方方言作为主声调,忽然高山流水,忽然嘶喊震天,抑扬顿挫,就连咯噔咯噔马蹄声都呈现出来,撩得听众大呼过瘾。

    从淮北盐乡的地域优势、纯朴民风等因素来分析,这里的盐民习俗不光是地方风物,也沉淀着文化习俗,洋溢着浓烈的乡土气息,构成特有的盐乡文化景观,也在无形中深化了盐区的地域文化,将知识、文化、记忆交织成为一种有意味的艺术存在;并且通过对过往的淮盐旧故新典以及逸闻趣事的挖掘整理,充分展示了作者、编者们的人文化情思,在不倦寻找中,逐步把盐民习俗进行结构化演绎,进而将此打磨成为全景式的情感符号、文化符号,让固执的淮盐文化标签更加名副其实。

    实践出真知。盐业虽属是一个独立的行业,但他的门类多元,曾关系到工业、农业、机械、运输、制造、电力、海洋、气象、环境、卫生、公安等,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小政府大社会。因此说,淮北盐民习俗的确面广而量大,从本书釆用大开本以及占用近500页的文字+图片来承载,可见一斑。

    在日新月异的当下,凡留意生活变迁的人,难免都会有一种怀旧的情怀。由于岁月的风化,尤其是经过市场经济的荡涤,有许多文化被人们重新定位,这是规则所致。不过,真的不需要担心一些地方民俗的衰落,从文化发展规律来认识,兴与衰自有天道。世间人们有句口头禅叫做: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淮北盐民习俗难说不是闪闪发亮的金子!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他所呈现出多元因素里有天地,有历史,有故事,有乾坤,有格局,即便是往事越千年,情感依然相通,哲理依然鲜活,意境依然隽永,这就是民俗文化的魅力所在。

    随着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文化亘穿古今的强大生命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价值,不少有识之士还把民俗文化融入现代经营管理,用更大的耐心、更开放的胸怀、用更有力的措施,从中润发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市工投人不失为智者。

    笔者相信:这本博大精深的《淮北盐民习俗》书籍,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和好评!